如何推动科技与影视融合发展,支撑中国电影提质升级?

来源:中国科技报道作者:时间:2020-12-24 17:00:23
  12月20日,第十一届中国电影科技论坛在北京与上海两地同步召开,以“中国电影新基建”为主题,讨论了在当前5G技术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等科技“基建”迅猛发展趋势下,中国电影产业所要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。

 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、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魏红祥、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丁友东、上海立鼎文化副总经理何川、众观科技总经理、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王义之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,围绕着“以深化科技自主创新,支撑中国电影提质升级”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。凡影咨询作为本届论坛承办单位,全程参与了议题策划、资源协调、落地执行等工作。

\

  议题讨论嘉宾为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,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魏红祥,上海大学、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丁友东,众观科技总经理、凡影创始合伙人王义之,上海立鼎文化副总经理何川(从左至右)

  电影产业如何避免“华为困局”?

  在论坛上,嘉宾们各抒己见,讨论热烈。在面对中国电影科技“创新不如购买,购买不如租赁,租赁不如山寨”的现状,电影产业要如何避免“华为困局”问题的时候

  魏红祥认为,影视行业如今面临的是一个成本问题,还不是卡脖子问题,科技行业的每一次巨大突破,有时候是买不到的,买不到就得考虑自己研发;买得起的时候,还是要考虑国际合作。如果大家能够相互协作,这也可以降低成本。

\

  王义之分享了他从多年服务影视项目经验中得来的观察。他认为电影产业在技术层面还没到‘卡脖子’的危险时刻,现在反而是一个普及基础技术工具与应用的时候。大量影视行业外的成熟应用,还没有被引入并应用在影视行业。

  例如在其他行业已经非常成熟的版权保护手段,在最需要版权保护的影视行业还没有被利用起来。基于此,凡影旗下的众观科技从2018年开始向影视行业嵌入一些工具化服务,将创作文件与官方授信部门打通,用时间戳的形式来替代行业常用但实际上没有法律认证的文档水印,通过小程序做成一款行业性版权保护应用。

  王义之认为影视行业从存量技术中可应用的部分还很多,若有更多支撑影视化制作的数字技术,影视行业可以走的更扎实。所以说科技不仅只是帮助创作,还在保障行业发展。

\

  王义之同时还透露,学界和国家已经从战略层面给影视行业一些支持。例如电影专资办以前主要提供内容补贴,现在已经开始将补贴投入到行业基础建设上。同时,今年国家电影局出台的“科幻十条”,已经明确希望通过科幻电影促进科技与影视之间的融合,“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”,以此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建设。

  丁友东则认为中国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,必须要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。他以《流浪地球》为例,《流浪地球》曾找过国外特效公司询价,但他们报价太高,后来是国内特效公司用较低的价位,解决了片方需求。这说明中国电影技术存在一个发展空间,如果国内影视制作公司掌握了关键技术,那对我们国家电影产业或是电影制作来说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

  丁友东称中国电影要有世界影响力,就必须有底气和信心去走自主研发道路。华为事件要求影视行业提高预警能力,行业发展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。

  谁适合来进行影视技术自主研发?

  影视行业是一个对变现要求高,偏应用型的产业,做研发创新则需要投入大量前期资金,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供需矛盾?同时,如何将5G技术、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引入中国电影产业?专家们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。

  丁友东认为,共建一个产学研合作环境,不失为一种有效解决方案。影视项目对高端技术的需求,可委托给大学做研发和成果转化,双方通过协同合作来解决影视技术研发和应用成本问题,单靠一个制作公司无法解决所有问题。

\

  王义之则在现场与大家透露了“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”的成立,该办公室由中宣部牵头,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组织成立,成员包含郭帆、陈思诚等十多位影视创作者以及数十位科学界专家学者等,专委会还选了几百位科学专家,提供给影视创作者作科学内容顾问。众观科技作为唯一一家产业服务公司进入专委会的会员单位。

  王义之认为中国影视行业与科技行业之间需要这样一个类似“二传手”角色的组织,促进科技与影视之间的融合。通过将科技与影视行业资源连接起来,深化科技与人文的交流,电影行业发展过程遇到的技术、成本、内容问题将迎刃而解,电影产业也会入一个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阶段。”

  最后,与会嘉宾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送上了自己的祝福和对未来的畅想。相信通过科学和影视的深度融合,我国影视产业今后将走向更加成熟、规范、专业的发展道路。

中国科技报道

上一篇:“深圳制造”到“深圳质造”,企业大咖亮点来袭

标签
  • 影视